柞蚕的历史
明末清初,中国就是世界柞蚕丝绸生产和贸易的中心,乾隆年间(1736-1795年)就已远销新加坡、印度、日本、俄国、朝鲜、菲律宾、美国等地。
19世纪中叶以后,辽宁柞蚕业迅速掘起,总产量占全国的70%,柞绸生产和贸易中心也随之由山东转向辽宁,光绪六年至三十年(1880-1904年)柞蚕丝出口额由三四千石增加到三万担,居全国第一位,烟台占第二位 。产品主要销往欧、美、南亚和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。
辽宁东部、北部,气候温和,雨量丰沛,绵延起伏的丘陵,满山遍野的柞树,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为柞蚕放养和丝绸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。由于清朝封禁200多年,西丰等地成为边外之地,人烟稀少,资源没有得到开发。1876年设治以后,关内流民纷纷涌入,柞蚕放养也随之迅速发展。1906年丹东开埠,日本商人纷纷涌入,兴办柞蚕缫丝厂和织绸厂,并对缫丝工艺进行改进,变灰丝(煮茧时加灰)为药水丝(在原工艺基础上加用化学药物),使柞蚕丝质量得到提高,超过了烟台丝。国内民族资本家也相继开办丝厂,1910年以前只有一家丝厂,1916年就发展到七家,1921年国人经营的丝厂达33家,资本73.6万两(银子)另有杂牌丝厂33家,资本6.26万两。从此,辽宁柞蚕茧全部在本地缫丝,断绝了对烟台的供应。辽宁成为全国柞丝生产中心和贸易基地。辽宁柞丝出口主要通过2条路线:一条是以上海为转运港,输入欧美各国;一条是由丹东港直接输入日本。
1920年以后,辽宁柞蚕丝绸产业兴起,织绸厂不断增加,其中以“和聚正”、“义泰祥”两家规范最大,并在世界上出名。法国人把上海“久成”誉为中国柞绸大王,“义泰祥”就是上海“久成”绸缎庄老板罗坤祥在丹东开设的柞绸厂,产品过得硬,叫得响,信誉也最高。柞蚕丝绸出口也同柞蚕丝一样,受外国洋行的控制,把价格压的很低。丝绸专家钟启宇亲眼目睹这种不平等的交易,才于1933年在法国里昂开设“欧亚商行”,经销国产柞绸。这是中国人在外国开设丝绸商行,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。由于他经营有方,又极讲信用,博得法国商界的好评,被法国丝绸公会邀请作该会的会员(该会在法国共有会员27家)。
东北沦陷以后,丹东丝纺完全被日本控制和掠夺,通往上海的途径被切断,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也随之告终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迅速恢复了辽宁柞蚕丝绸产业,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各国发展贸易关系。上世纪50年代主要出口苏联,东欧、印度、日本等国。1960年辽宁丝绸工业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也是最完整的体系。世界柞蚕丝绸80%的产量在中国,中国柞蚕丝绸70%的产量在辽宁。